新闻动态
沃尔玛被约谈,商务部把话说透:再执意压价中国供应商,就不止约谈了
2025-04-14
沃尔玛这次踢到铁板了。
根据媒体3月12日的报道,中国商务等部门就其要求部分中国供应商大幅降价一事,约谈了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。
零售巨头沃尔玛试图通过压价来转嫁关税成本到中国供应商身上,这一企图直接收获了我国商务部的一句明确警告。
这场矛盾不仅关乎企业之间的商业博弈,更是关于全球经济格局和“去美国化”趋势的深刻体现。
关税转嫁压力的本质
美国政府加征关税的初衷,是试图通过提高进口成本压制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。
然而,实际效果却并未如预期。
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,关税政策直接推高了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,2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增长0.2%,尤其是在日用品领域,导致企业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。
而沃尔玛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之一,深受影响。
数据显示,沃尔玛的大量商品依赖中国供应链,这使其无法轻易摆脱关税成本。
作为一家以低价策略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,沃尔玛在关税压力下采取了强硬的商业策略,即要求中国供应商降价,以填补其利润空缺。然而,这种试图转嫁成本的行为,不仅引发了中国供应商的不满,还可能扰乱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。
中国供应链的强势反击
面对沃尔玛的压价要求,中国供应链没有妥协,而是展现出强大的组织能力与产业韧性。
此次反击行动不仅是供应商的个体对抗,更是由官方出面协调的宏观调控举措。
首先是统一应对,避免被逐一击破。
沃尔玛的策略本质上是通过逐一施压的方式削弱供应商的谈判能力,但这种方式在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优势下难以奏效。
但中国供应链的整合能力,让供应商可以通过集体协作的方式抵抗压价行为,避免被逐一击破。
这种统一行动不仅保护了单个企业的利益,也进一步增强了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。
其次是政府约谈与政策反制。
中国商务部的迅速介入,约谈沃尔玛高管,明确表达对其压价行为的强烈反对。
商务部指出,这种行为可能违反商业合同条款,并对中美企业合作和美国消费者利益带来负面影响。
最关键的是,商务部在回应这次“约谈”时亮明了红线:“如果沃尔玛执意如此,那等待沃尔玛的,就不只是约谈了。”
同时,中国还提出“不可靠实体清单”的可能性,以应对美国的制裁清单。
这种政策工具的使用,表明中国在维护企业利益方面的态度愈发坚定。
全球供应链格局的深刻变化
沃尔玛事件的背后,是全球供应链加速“去美国化”的趋势。
各国对美国单边主义行为的不满,正在推动全球产业链从美元和美国物流体系中逐步脱离。
一是数字人民币与跨境支付。
中国在推动全球支付体系多元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。
截至2023年,数字人民币已覆盖182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支付,为全球贸易结算提供了新的选择。
这不仅降低了对美元结算的依赖,也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的金融霸权。
二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崛起。
RCEP(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)的实施,为亚洲区域内的贸易规则整合提供了新的动力。
与此同时,中欧班列作为全球物流体系的骨干,正在通过高效的运输网络连接中国与欧盟市场。
这些举措表明,全球供应链正在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。
不仅是中国,加拿大、欧盟等国家也在对美国的关税政策进行反制。
例如,加拿大对美国加征关税采取了高达300亿美元的反制措施,而欧盟则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合作,减少对美国供应链的依赖。这些行动共同构成了全球供应链格局重塑的重要部分。
结语
沃尔玛与中国供应商的博弈,不仅是商业层面的对抗,更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缩影。
中国供应链通过统一行动和政府政策的支持,能在面对跨国企业的压价压力时底起十足,同时也展现出了极强的抗风险能力。
这一事件表明,“去美国化”正在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主流趋势。
通过数字人民币、区域经济合作和供应链整合,中国正在为全球化提供新的规则和模式。
这一战,不仅要打痛沃尔玛,更要让世界看到,一个更加稳定、多元和公平的全球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形成。
参考资料:
参考消息:中国相关部门约谈沃尔玛 2025-03-12
极目新闻:关税战的荒谬,应验到沃尔玛身上了 2025-03-13